一、大腸埃希氏菌O157:H7的發現和傳播
作為人類致病菌的大腸埃希氏菌O157:H7初發現于1982年,它可產生志賀毒素,并可存在健康家畜的糞便中,可污染食品、水而傳播給人。食品、乳品和果汁的不充分加熱以及未干凈洗手常導致O157:H7的傳染風險。一些水果未洗凈而壓榨果汁,果汁未高溫滅菌,也可導致O157:H7傳染的發生。有人發現,未加防腐劑的在冰箱存放的果汁中,O157:H7可存活20天以上,而加入0.1%的苯甲酸鈉可減少其存活時間至7天之內。O157:H7可導致出血性腸炎和溶血性尿毒癥綜合征。
據美國2005年的報道,每年大腸埃希氏菌O157:H7感染病例達73000例。52%來源于食品,9%來源于水污染。食品污染中,約一半來源于絞碎的牛肉,并且夏季容易發生。
二、大腸埃希氏菌O157:H7的檢測
雖然PCR得到了相當程度的使用,但傳統的培養法仍*。2016年頒布的大腸埃希氏菌O157:H7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GB4789.36—2016)完整的表述了大腸桿菌O157:H7的檢驗全流程,但其原理未提,下面簡要介紹一下。
O157:H7鑒別的一大依據是O157:H7不發酵山梨醇,而大多數大腸埃希菌發酵山梨醇。因此,傳統含乳糖的麥康凱培養基將乳糖替換為山梨醇,就形成了SMAC培養基。MAC即為麥康凱培養基英文的前三個字母,S為山梨醇英文的個字母。SMAC培養基的好處是,可將O157:H7與糞便菌群區分開來。O157:H7為無色菌落,而糞便菌群發酵山梨醇為粉色菌落。當然,可能有10%~20%的山梨醇非發酵菌也不是O157:H7(如赫爾曼埃希菌、O157:H16等),因此可能會有一些假陽性產生,還需后續再鑒別。曾有人測試過,SMAC培養基的靈敏度為*, 特異性為85%, 準確率為86%。盡管這一數字并不具有普遍意義,但SMAC培養基的特異性存在一定的不足是比較肯定的。
O157:H7還有一個特點,是不水解熒光染料MUG,因而不產生熒光。而普通大腸埃希菌水解MUG,會發出熒光,因而在國標中,在后的檢測步驟中采用了MUG-LST肉湯進行鑒別。
還有人發現,結合O157:H7的鳥氨酸和賴氨酸脫羧試驗陽性,可提高山梨醇試驗對O157:H7的特異性。
1990年,Thompson等人發現,96%的大腸埃希菌分離株的葡萄糖醛酸酶(glucuronidase)陽性,而O157:H7為葡萄糖醛酸酶陰性。Okrend等人在SMAC平板的基礎上加入5-溴-4-氯-3-吲哚基-β-D-葡糖醛酸環己基銨鹽(簡稱BCIG)顯色劑(針對葡萄糖醛酸酶),發現可減少36%所需要挑取的錯誤的可疑菌落。于是,這便成為了大腸埃希氏菌O157:H7顯色培養基的工作基礎。
圖:HiMedia生產的大腸埃希菌O157:H7選擇性顯色培養基(貨號:MV157)
此外,還有免疫學和PCR方法來檢測O157:H7的,以及采用增菌肉湯形式來進行鑒別的。如HiMedia出的大腸桿菌O157:H7增菌鑒別肉湯(貨號M1598)。在增菌的同時就進行了鑒別。它還結合亞碲酸鹽(貨號FD230),使培養基更具有特異性和選擇性。它在接種后在35-37°C培養18-24小時,各菌屬或菌種的培養反應顯示如下:
大腸桿菌——藍色,可能有輕微沉淀。加入FD230后,其生長受抑。
大腸桿菌O157:H7——深紫色至洋紅色,不受FD230影響。
阪崎氏腸桿菌——白色,可能有輕微沉淀。加入FD230后,其生長受抑。
肺炎克雷伯氏菌——藍綠色,不受FD230影響。
腸炎沙門氏菌——無色,可能有輕微沉淀,不受FD230影響。
福氏志賀氏菌——無色, 加入FD230,其生長受抑。
見下圖
圖:大腸桿菌O157:H7增菌鑒別肉湯(貨號M1598)。1.對照;2.大腸桿菌O157:H7(NCTC 12900);3.大腸桿菌(ATCC 25922);4.阪崎克羅諾桿菌(ATCC 12868);5.肺炎克雷伯菌(ATCC 13883)
這樣可將各個菌屬(種)進行區分。
參考文獻:
1.HiMedia顯色培養基手冊
2. Escherichia coli 0157:H7: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on in Food. Journal of Food Protection. 1992,55(7):555-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