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免疫學家和企業家的Leslie Norins曾在3年前宣稱,如果有哪位科學家能證明“病菌導致了阿爾茨海默病",就能獲得100萬美元獎金。此話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有關阿爾茨海默病的致病機理再次引起了熱議。
盡管當下的主流理論認為阿爾茨海默病的根源是淀粉樣蛋白沉積,但最近一些年來,“感染論"開始逐漸受到了科學界的關注。這種理論認為,阿爾茨海默病的根源更可能是微生物感染。兩種理論看似水火不容,因為前者認為淀粉樣蛋白的沉積會進一步誘發炎癥反應,促使產生Tau蛋白纏結,最終損害、殺死神經元。不過,“感染論"的支持者指出,有些人并沒有患阿爾茨海默病,他們的大腦里卻依然會出現淀粉樣蛋白沉積,這些案例似乎更符合微生物感染。
今日,《自然-通訊》的一項研究給“感染論"再添力證,來自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研究者發現,病毒表面的糖蛋白可能會促進蛋白聚集體的擴散。
研究關注了一個比較新穎的方向:蛋白致病種子(proteopathic seed)的傳播過程。這里的種子指代的便是病理性的蛋白沉積,它們不僅能在感染細胞中招募單體的病理蛋白使其成長成聚集體,還會借助細胞外囊泡或是細胞間的直接接觸傳播到未受影響的細胞。
這一過程仿佛是患者大腦中錯誤蛋白海嘯般傳播的復刻。
通常情況下,細胞外囊泡能運輸的病理性蛋白非常有限。但如果在病毒存在的情況下,形勢則會有著大逆轉。因為病毒上的糖蛋白能起到幫助細胞結合的功能,增進細胞之間的聯系。
比如水泡性口炎病毒糖蛋白VSV-G就被認為能促進囊泡外運輸,幫助貨物轉運到接收細胞中,VSV-G能與幾乎所有細胞表面都表達的LDL受體結合。而在新研究的測試中,Ina M. Vorberg教授和同事發現,VSV-G可以顯著提升細胞之間朊病毒的傳播,朊病毒是一種突變的朊蛋白,傳播時可以“感染"正常朊蛋白,并造成神經細胞大量死亡。
研究構建的特殊細胞系顯示,與轉染了空載體的組別相比,當供體細胞轉染了VSV-G之后,受體細胞中含有朊病毒聚集體的比例會顯著提升。而不具備細胞結合力的突變VSV-G同樣不能促進聚集體傳播。
具體來說,VSV-G除了增強細胞間的接觸,同樣也會影響細胞外囊泡,事半功倍地傳輸朊蛋白聚集體。并且,細胞外囊泡可以說是蛋白聚集體傳播的必須條件,一旦失去它,即使有VSV-G傳播效率也會下降很多。
研究同樣分析了Tau蛋白聚集體,結果與朊病毒一樣,VSV-G的表達也可以助力Tau蛋白在細胞間的傳播過程。更可怕的是,病毒糖蛋白介導的傳播過程可以在不同細胞系間發生。比如朊病毒感染的神經瘤母細胞可以將蛋白聚集體傳播到成纖維細胞中。
值得警惕的是,xin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同樣可以實現傳播蛋白致病種子的功能。研究設計中,表達刺突蛋白的供體細胞可以顯著地將Tau蛋白聚集體傳播到表達ACE2受體(刺突蛋白的天然結合區)的細胞系中。
究竟是淀粉樣蛋白理論還是感染論正確?這個問題或將引起更進一步的討論,不過有一種想法值得我們思考:淀粉樣蛋白不僅僅是一種有害物質,它本身還有著清除感染的重要作用。年齡或遺傳上的因素會打破這個系統的平衡,而積累過多的淀粉樣蛋白最終導致問題發生。
也許兩個理論結合起來才是許多神經退行性疾病患病機制的最終答案。
參考資料:
1.Are infections seeding some cases of Alzheimer’s disease?
2.The innate immunity protein IFITM3 modulates γ-secretase in Alzheimer’s disease
本文所用圖片及內容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我站觀點。本站將不承 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來源:生物探索
科研實驗中,細胞的體外培養一直是一個重要環節。細胞要養好,就要用好血清,如Ausbian®特級胎牛血清,它適合各種細胞培養,尤其適合難養細胞,如:干細胞、肝細胞,神經細胞,原代培養、細胞融合、轉染細胞等。
Ausbian®特級胎牛血清所有血清出廠前,均經過嚴格質控,每個批次附有詳細完整的《檢測報告》,包括:品名,貨號,批號,血源地,生產日期,保質期,pH值、滲透壓、血紅蛋白、總蛋白、球蛋白、IgG、內毒素、無菌檢查(細菌、真菌、支原體)、病毒檢查(如BVD、牛腺病毒、細胞病變效應等)、促細胞生長能力、細胞毒性、BVD-1/2抗體檢查等。
實驗人對于新批次血清,應認真審閱《檢測報告》,做好試用前篩選第一步。(如何看懂《檢測報告》,可登陸“締一生物"網站,留言技術部,得到免費幫助。)
它在國內市場經歷十幾年,被眾多科研工業客戶反復選擇,也是細胞典藏等重大項目十幾年的供應品牌.